因为无法接收爱,所以才无法付出爱
许多时候,缺乏表达爱的能力 源于无法顺畅地接受爱—— 这意味着自我为爱的流动 设下了很多的屏障与阻隔。
本文给出了打通屏障有两个法宝, 您可以尝试并体会: 第一,释放掉我们的怨气和愤怒,宽恕别人和自己; 第二,付出,不求回报地付出。
“我们无法给予我们没有能力接受的东西”
大部分宗教劝诫我们要博爱,以矫治人类无爱的问题,他们说: “要想被爱,先得去爱” “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有余” “施比受更有福”
“为何不能接纳爱?”
如果我们诚实向内注视,可能会发现心的周围有一圈防护层。有些人的防护层就像是厚厚的、穿不透的栅栏;有些人的则像是稍薄、稍轻的护盾,或者他们只是在面临威胁时采取退缩姿态。
我们常麻痹或关闭心灵,只不过想逃避痛苦。如果我们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就值得爱,便无法对爱赋以信任,这导致我们背弃生命,怀疑生命的慈悲。我们也许会告诉自己:这世上找不到爱。
但更深层的真相是:我们不信任爱,以致难以打开胸怀,让爱完全进入心门。这样我们便切断与自己内心的联系,加深了缺爱的感觉。
与爱断线,常常是由于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全然的接纳——或被漠视,或缺乏调和感,或受虐,我们若没有感到被爱的手臂环绕,就会堕入恐惧的魔掌。
不恰当的爱和养育,直接影响孩子敏感的神经系统,由此造成的某种程度的震撼或创伤,会影响他们一辈子。
有时候,被爱斫伤、与爱分离的感觉,会通过比较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。有些父母看起来很爱子女,实际上却是在暗暗地或不自觉地用控制或操纵的方式施与爱。
还有些父母从不视孩子为不同于自己的个体或另一位独立存在的人。这样一来,孩子可能会感觉爱是靠自己的某些特质赢来,而不是以真实面目得来。
由于他们需要取悦父母,他们会逐渐把爱看作身外之物,只有符合一定标准方能得到。
“心理与灵性,双管齐下”
这个自我完全敞开的时刻,将引领我们无比贴近天赋的完美。而发自内心的那种热情灿烂的承诺是无懈可击的,如同太阳,能为万物带来生机、滋养人性。
然而奇怪的是,尽管我们曾经瞥见心中有着纯洁而光明的爱,它却难以在我们周遭的世界中体现出来,尤其是在碰上与它最要紧的事物——人我关系。
在今日,对许多人来说,对爱情关系下注,既叫人心惊肉跳,又注定带来巨大痛苦,蹂躏我们的情绪。我们这个迷恋性与浪漫情史的文化,若刮去表层,将让许多人感到幻灭。
正如我认识的一位年轻女子所言:“如果爱是伟大的,为什么经营一份感情关系会那么难?别再叫我要打开心灵,我的心已经打得太开,我可不要一再受伤了。”
孤独和匮乏的感觉折磨着许多人,这并不是由于爱的补给不足,因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爱,只是面目不同:你遇见别人时交换的每一个微笑、大部分的话语和眼神,多多少少总含有一些爱的成分,以兴趣、感激、体谅、温馨或慈善的形式流露出来。
将每天你和别人的这种交流汇总起来,你会看到一种交互契入的流动维系着你的生命,这就表示爱在运作。 诗人里尔克说:“世上除了爱,没有别的力量。”
但是,如果爱是地球上最伟大且维系生命的力量——就某种意义而言,它当然是的——那么为什么爱所射出的光热还没能驱走这席卷世界的黑暗,将地球转化得更为美好?为什么爱那么难以渗入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?
如果爱是快乐和喜悦最大的源头,为什么向爱完全敞开、让爱统理我们的生命有那么难?
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女性通常认同爱在一切事物中的核心地位,男性则比较不愿意承认这点。“请别把什么事都归到这一点上。”我能听到很多男性读者发出不平之鸣了:“感受被爱?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。”
但试想一下,畅销书作家、赢得选举的政治家、获得升迁或赢得合约的企业家,都很满意自己,这不外是因为有些许爱流过来,以认可、赞美、感谢的形式表现出来。即使一位意外在股市获利的交易商也会觉得上帝在对他微笑呢。
事实上,我们全力以赴去争取的那些东西——安全感、成功、财富、地位、权力、赏识、认可、赞美,多数都被我们用来填补自身内在的空洞——与爱失散才形成的空洞。
这些替代性的满足感不过是我们想要间接赢得爱的手段,并不能真正滋养我们,因为它们并未带给我们真实的东西,从这点来看,它们有如垃圾食品,不但不能滋养我们,反而加深了内在的饥渴,驱策我们像天竺鼠一样跑上追求成功的旋转轮,拼命想去赢得一些使自己能够感到满足的奖励。
既然爱对于“我的定位”(who I am)如此重要,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和爱隔得远远的?各种灵修传统对于人们为什么彼此交恶、世界为什么一团糟的疑问提出种种不同的解释,比如无明、恶业、原罪、自我中心或者不明了爱即是天性。但是这种折磨究竟来自何处?
我发现:将心理和灵性原则引入治疗和成长的过程,成效卓著。
心理工作着重损坏的那部分,比如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怎样受伤,怎样处理伤口。
灵性工作比较着重在本质上怎样才正确:如何开发我们天性中无穷的资源,活得更海阔天空。
如果说心理工作使云层变薄,灵性工作则召唤太阳。
在这两个层次上努力——处理心理创伤,并学习接触大爱——会帮助你用更宽大而开放的心胸,与自己、他人、生命接轨。
愿我们体察到我们真实的本性是充满喜悦、发光发热的爱。 |